B体育-然终竟豆香想起棋迯何港发布
按语然终竟豆香想起棋迯何港发布:
现代人背诗诵词,已是不易,作诗填词又是怎样然终竟豆香想起棋迯何港发布的体验?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陈慧老师结合她为博雅学院开设的“诗词格律”课程,讲述了自己的教学体验。第二部分,则是对16级大一新生学习体验的总结,内容包括他们的优秀诗作、惨痛经历及期末感想。词作部分另择期推送,敬请继续关注。
教师简介
陈慧,文学博士,2013年7月起担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然终竟豆香想起棋迯何港发布:汉唐文学,近现代学术思想史。在学院承担的主要课程有“诗词格律”、“汉魏唐宋古文”等。
课程简介
“诗词格律”课程所讲的“格律”内容,既包括近体诗词的文体格式、写作规律,大家典范的为人格调、行文律度,也包括对学生志格、谋律的涵养。前者构成筋骨,中者呈现气貌,后者形塑一个完整的人。
“温柔敦厚,《诗》教也”,然又有“《诗》之失愚”一说。如何能温柔敦厚而不失于愚?本门课程注重挖掘古典诗词中温润性情、启迪智慧的内容。一方面,教会学生写近体诗词,能较专业地赏研作品;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谦逊、正直与闳逸,修复久被割裂的古今关系与天人关系——为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点,我在课程内容简介一栏写道:
“诗之为教,在虚己持敬以效贤达,在正志抗节以重道义,在抱素忘机以通幽微。至夫律法之工,语词之精,抑其次也。得一字之正而心悦诚服者,师道在焉。闻古人之行而廉顽立懦者,风化在焉。备天地之美而瞻形得神者,至德在焉。虚己之故,遂明典范。正志之故,遂唱高格。抱素之故,遂有玄思。意得则荃蹄可弃,质正则情性无邪,道至则天人不离。噫,小子何莫学夫诗。舞雩咏归,鸢飞鱼跃,乐何如之?”
学写诗词,要先“学”而后“写”。规模古人,体察生命,能为之击节称叹,愿与之发愤舒忧,再掩卷冥思,激荡胸臆,调遣腹笥,行诸笔端。若以耕种为譬,学写诗词的完整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工具层面”:譬若耕作之前,须得辨知土壤的好坏宜忌,熟悉农具的构造应用。集部之学贵在“选”,别裁伪体亲风雅,诗词的种子须播撒在肥厚的土壤中。依风雅选诗,参考、调和传统文学流派所推崇的门径与家数。尽早明示误区,使学生及时知道什么样的诗不值得效法,怎样的习气不可沾染。此后再讲授平仄、粘对、押韵、对仗、字法、句法、章法等基础知识;
二是“感性层面”:譬若耕作者,先要建立与天地、祖先、庄稼的感情。鼓励学生通过吟诵、背诵、体察,拉近与自然、古人、诗词的距离。吟诵基于地域特点,采用保留入声字较多的粤语,偶或播放闽南语、国子监官韵吟诵。背诵要求全篇默写,还可就写作提出要求,如“举三首用庄子典故的诗”或“举三首描写洞庭湖的五律”。此外是在具体语境中,引导学生追问:鸟如何惊心,秋怎般降临?想象与太白、东坡同游共饮,是怎样一番场景?在康乐园的某个雨夜,他们可能突然就感受到“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的意境与情绪。
三是“知识层面”:譬若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二字为本。与一般文学史或文学批评史课脱离“写”来“学”不同,这门课“学”、“写”并举,相互渗透。教师讲解大家典范,再提点学生摹写、引领学生研讨、点评学生作业。比如,在讲授七律用典的阶段,我组织学生讨论李商隐。如何理解文学史上聚讼纷纭的《碧城》三首?通过梳理批评史,提醒学生注意清代姚培谦的评语:“君门难进之词”。结合诗人身世与作诗背景,进一步分析其章法、典故,验证全诗是否围绕“君门难进”来展开?反过来,这一验证过程,对于学生写七律时的比兴、用典也极有启发。
四是“灵魂层面”:譬若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所说的那种境界,哪怕“草盛豆苗稀”,仍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然“夕露沾我衣”,却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寻诗觅句之余,可能在古雅的诗意空间,发现人世间、天地间种种罕为人知、不可言说的妙处。疲惫不安的灵魂得以安放,现实生活所历的个人悲欢,也在其中慢慢延展、升华、绵长。
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在自我、天地与众生,在当下、过去与未来,在现代、古典与他者之间寻找关联。同时要在简单与复杂,模糊与精准,深沉与跳跃,阴柔与阳刚之间寻找平衡。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笔端将不断呈现更好的自己。
本门课程面向刚结束高考的大一新生,每位学生的起点、志趣、成长速度和学习特点都不大一样,但在格律方面都是零起步。2016年度夏季学期,课时量增为四学时,一周两次,但时间仍较紧张,考虑到还有其他课程任务,本门课程只要求学生进行了四次五、七言对仗练习,两次课外,两次课堂即兴。此外布置了两首五律、七律和三首绝句。
批改所有作业并在课堂点评,是连接“学”与“写”的重要环节,可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激发大部分人未曾留意的好问题。诗是改出来的,从整体的立意布局,到细处的练格修词,要有大刀阔斧的果敢,字斟句酌的精专,也要有破觚斲雕的智慧。很多时候,错一处须从头再来,弃一子而满盘皆活,挪一字方切韵律,改一说能合物理,换一词乃有深意。
例如,天一同学写入秋思乡之情,首句“木槿一夜老”起兴,意思颇好,但不合木槿朝发夕落之理,我提议改为“一霎”,这也能更好传达时光匆逝的紧迫感。又其结句为“岁末梦中看”,岁末已是冬季,与通篇秋令不合,故建议改为“天末”,取“凉风起天末”之意,风起时,只能在极远处与故乡梦中相见;
又如凯扬同学写“清风推月户”,邀“我”神游,至隐秘山谷时,“天镜时空滞,谷溪天地喑。”想象极丰富,但神游的意义还可进一步升华。我建议将“谷溪”改为“谷驹”,语出《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据《毛传》解释,因宣王之末不能用贤,贤者乘白驹而去,至大谷之中。这样一来,清风在时间似乎凝滞的谷中发现昔日隐贤,邀“我”同游,便不是一般的娱游,而有访贤问道之乐了。
学生们时常问:古典诗词能否、如何表达现代人的生活与情思?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和平年代一帆风顺的年轻人,如何避免“为赋新词强说愁”?
其实,表达困难在现代作为一种整体现象,主要源于生存体验与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古典诗词更多作为普及教育的内容,或科学研究的对象,而非涵咏日用的“活的文学”。进入大学,有更专业的知识储备,在经典文本中沉潜往复、格古通今,则有望消减古典与现代的隔阂。
至于感觉无甚可写,多是由于对自我、他人、社会与自然留心太少,生命境界尚未打开。如梭罗所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没有主动去探寻生命的内容与意义。青春本就有许多情怀、梦想、忧愁、困惑值得记录。何况,生命境界的开阔虽关乎阅历,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古今中外经典的阅读程度。
此外,需注意有“习作”与“作品”的区别:“作品”是经历大量“习作”之后的产物。作为“习作”,不妨放下现代人的傲慢,置身古典,对前贤亦步亦趋。作为“作品”,则要行古志今,即以现代人的问题意识问途古典,而后茹古涵今,用典雅的语言书写现代人独特的命运与生活,倾吐衷肠,自成面目。不过,年轻人通常会急于在“习作”中呈现“作品”意识,努力叙述身边的简单生活,热切诉说自己的真挚感受。
例如,开栋同学所写《归乡》:“秋风瑟瑟连江起,白鬓随霜夜至乡。闻笛应悲斧柯烂,一杯如旧慰愁肠。”是对“少小离家老大回”场景、心境的模仿练习,并非写他自己。但在其第一首七律中,却调皮写出贫穷“单身狗”“双十一”独游杭州之恨:先是“脉脉幽兰传倩语,惶惶熠耀映愁尘。”“熠耀”,出自《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耀宵行”,意为萤火。意思是,夜遇情侣后,即便黑暗中一闪而过的萤火,也能照见愁尘。接着他又想到这里是阿里巴巴总部,“双十一”这天,多少人“散尽千金悔邲津”。这是用《史记?晋世家》邲之战中抢渡断指一事,极言购物“剁手”之惨烈。结句更哀叹“单身狗”既是情场失意,又复钱囊羞涩,只得在寒风中恨恨长狺。
又如,雨文同学后悔上大学后贪玩,导致《史记》课报告未被录用:“谁知星上月,今做树边茵。顽劣终无益,精勤岂有津。”另一首五律,写收到身在江南的父母所寄冬衣,既感动思归,又哭笑不得:父母一见“青塔层层叠,公孙叶叶飞”,便“迢递急添衣”,孰料南粤此时仍是“晴蒸水波倦”。“公孙”为银杏别称,原生于江南。至于“青塔”, 据说是江南一带冬季墨绿蔬菜,多层相叠,状如小塔,又叫“乌塔菜”。
表达虽还稚嫩,但试图在模仿与创作、习作与作品之间寻找平衡,应算是不错的开端。
一、 优秀诗作
按:本门课程的期末作业,是根据老师、同学建议,修改每次作业,并自评三甲,以下是老师在此基础上作出的遴选。
對仗練習(可掩前人一聯中上句或下句以對)
蔡偉康
白首天涯夢,青山江上秋。
蔡臻郅
白雲留不住,青鳥去還旋。
雨過雲收嶺,天清月入林。
曹開棟
曉雲連幕卷,暮雨倚峰裁。
高彥澤
牡丹不耐五更寒,明月得看三徑繁。
龔運鋨
鳴蜩不捨長亭晚,老客猶思南浦秋。
蔣凱揚
雲間明月相望冷,江上青山獨自秋。
林文悅
猿畏蜀江冷,蟬知秦樹秋。
飄霜驚鶴冷,落月動沙虛。
渡頭馀落日,雲畔迸清溪。
新霜度葉千山瘦,晚月傾輝兩鬢秋。
劉江楠
浮雲連海岱,暮靄逐參星。
暮氣侵暉催晚日,雲山觸雨亂秋妝。
柳明
親朋無一字,髯髩已千霜。
李爾清
渡人驚乍暖,漁火碎深寒。
風荷一舉無時令,松柏長青是客鄉。
潘梓暘
蝶繞香絲住,鶯攜翳影回。
屈國盛
牧人驅犢返,漁子驚魭飛。
唐銘澤
陰雲遮遠景,寒杵搗鄉愁。
月碎玉波寒意起,枝牽赤葉傲霜留。
王琳
孤燈燃客夢,殘月問歸期。
寒山石径携星上,古寺松亭伴月生。
王予立
情人怨遙夜,月帳隱空梔。
新雲拈晚露,暮日召晨瀾。
謝欣儀
寒蟬應恨日斜早,紅葉長祈風起遲。
張鑒涵
雁城飲濁霜侵骨,雲夢抒憂風滿裳。
朱淩寒
蘆花留客晚,松氣催人寒。
葉稀風更落,霜重月初冥。
律詩
秋訪牛田洋
蔡臻郅
九月初一,余自穗返鄉。初三訪牛田洋。是地蟹肥藕美,品蟹之余,見嶺南秋氣,殊無蕭瑟。南風猶盛,草木未凋,眾生欣欣向榮,而天地之間,黃髮垂髫,怡然自樂。
雨足山英重,風疏蟹米油。
村翁喜掘藕,總角亂搖舟。
綠淨輕衣染,興濃香徑留。
爭疑春色好,卻是嶺南秋。
客居抒懷
谷天一
木槿一霎老,蒼煙千里闌。
秋風催雁緊,霜淚墜枝残。
漠漠桑榆晚,冥冥枕簟寒。
鄉關何處是,天末夢中看。
秋雨
洪思敏
甫沾青黛重,赴作淚交頤。
石徑潺沄洗,秋風落木追。
垂簾掩嗚咽,入夢定歸期。
本是情如注,誰當洗客悲。
伴川埶吹笛觀月
蔡臻郅
某夜隨川埶赴琴房吹笛,見月色甚好,興致陡增。而笛聲婉轉,更沉醉忘歸,因作此詩。
昨夜圓非今夜圓。卻疑圓處減嬋娟。
常趨夜戶邀蘇子,共向扁舟拜謫仙。
玉笛聲飛留不住,星眸波轉去如牽。
清輝尚久韶光遽,且醉漁歌枕月眠。
白蓮
陳中鑫
人閑夜静凝秋水,小徑香園始落花。
一角池中多涌錦,三秋海內幾乘槎。
纖纖白羽娥眉展,點點黃桃杏眼斜。
只應月移高樹上,芳心輕吐曷须誇?
登樓
杜子雋
殘陽猶吐半山赤,裊裊風煙藏畫樓。
云影銜情先已入,灘聲寄信恐難郵。
馮風和友吹笛曲,對月隨陰貪酒甌。
不解歌中人醉否?唯祈愁散水俱流。
天末懷嵇叔夜
高彥澤
習習竹風歌廖遠,愔愔琴韻水潺湲。
便聽鴟鳥鳴金樹,卻擾臥龍停淺川。
霹靂風雷匝天裂,縱橫戈劍定神閑。
廣陵一曲絕塵去,國士三千何得眠?
詠懷
龔運鋨
讀史方知興廢事,行吟坐嘆復頻頻。
樓堂燕子可知晉?泰岳山碑終忘秦。
天地不悲生死客,古今還宿去來人。
花間獨臥邀明月,且向樽前笑芥塵。
塞下懷思
谷天一
不見花朝消雪朝。昔年嘉澍惹嬌嬈。
翠翹笑諾青鸞客,珠履風流碧玉蕭。
筆硯香留蕭相府,戎衣心許霍嫖姚。
如絲如夢無時雨,焦尾無言又一宵。
秋思
洪思敏
初來八月江東客,綠瓦紅磚興歎觀。
蛙怒終朝荷葉滿,蟬寒一夜藕花殘。
陰雲總覆初生霽,愁悶難抒欲盡歡。
今日闌珊雲水意,方知枕席滲秋寒。
觀江流
黃王韜
迢迢浪卷胥魂過,雄壩難當天運流。
諸葛神機漢不復,棘奴偉力魏猶休。
乾坤落落微知著,雲海茫茫渺化鳩。
回首俱隨秋水去,孰能傲立泰山頭。
書憤
林文悅
處處斜陽傷故國,悲歌一曲泣深淵。
秋聲乍起驚幽鳥,老叟初來困冷煙。
天府無虞歸有望,中原有難去無邊。
長刀對月風雲祭,豈許荊榛暗九天。
“天府”句,杜甫《草堂》:“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自勉
林文悅
落木松聲搖古井,紅樓掩月漾馀茵。
憑欄舊雁渾身雪,撫檻新風滿面塵。
史籍悠悠行舊事,蒼生處處惜今人。
眠雲有道機仍在,未忍初心負此身。
觀南越王陵感懷
劉江楠
越王傲氣無尋處,空見秋螢舞古陵。
朱雀色衰塵裏臥,铁戈刃疾戰時騰。
手翻雲雨何輕薄,自許雄賢足奮矜。
昔日功名今未識,玉衣靜待善言稱。
絕句
問歸期
蔡偉康
丙申年十月,余獨居嶺南。一日,淫雨不止,獨望遠山感作。
千山暮雨遲。萬里舊音遺。
莫問何日返,嶺南梧葉垂。
客至
蔡心儀
秋吟一束雪,冬撚半螺香。
綠蟻林中契,分曹覆鵝黃。
閒居
蔡臻郅
梁燕語多辭。沉吟應劫遲。
水芝前夜老,何處訴相思。
雨夜抒懷
金典
寒門薄霧津。軟榻望衰濱。
獨有眼前路,再無身後身。
無題
李爾清
飲墨忘饑餐。伴居惟絳檀。
鬢雲難渡月,煙罥遠山寒。
知己
李雨文
對坐默無辭。琵琶欲語遲。
夜簾回露白,相笑兩閑癡。
丙申年十月廿七風雨中作
林文悅
雷霆一潑墨,重霧截危樓。
鼙鼓喧金甲,征人萬古愁。
劍俠
劉江楠
濁酒溫孤膽,純鈞喋血還。
何言君跡隱?浩氣滿山關。
秋夜
王予立
風嘯葉徘徊。秋涼緑蟻醅。
邀來花幾朵,卻惱月貪杯。
思歸
王予立
一聲下緑林。飛葉滿秋襟。
乘躍玄冥上,如聞寸草吟。
空山
謝欣儀
花開復花落,鳴鳥對山空。
萬壑芬芳盡,千山有冷楓。
一夢
謝欣儀
槐安螻蟻國,有翅舞莊周。
坐起驚人語,才知不自由。
久雨乍晴
蔡臻郅
久雨添寒一院囚。殘鈴碎葉總難收。
驀然簷角垂疏景,癡捧愁心上碧樓。
雨後折枝
陳璟桁
花開再見隔年期。公子何由更抱癡。
莫遣愁心與空椏,一庭搖落是相思。
秋思
洪思敏
蕭蕭落木留連掛,片片飛花掉轉追。
皆是春風曾眷顧,此時歲月可憐誰。
夜懷故友
李爾清
鳥過無蹤未可猜。餐霞飲露醉蓬萊。
人間難覓長晴日,惟願清輝顧夜台。
花下偶成
李爾清
牆角新梅雨洗塵。山寒水瘦竟藏春。
鄰家小女偷掩袖,深巷挽香捎與人。
思家
林文悅
飛花逐葉醉狂霖。漏月疏林畫古陰。
晚笛吟風愁不盡,層雲雁入影深深。
江南別居偶作
王琳
白鳥斜飛啄細沙。吳娃蕩漿采蘋花。
菱歌唱晚清笳起,一夢長安過萬家。
赴羊城寄別劉杏林
張鑒涵
長嘯穿雲憶侶儔。千峰散立亂波流。
雲情苦逐楚天闊,折簡夢回庾亮樓。
嶺南冬雨
張芝安
玄英不意雨絲柔。花重沾衣笑爾羞。
縱使天沉愁更濕,邀同赤誦入雲遊。
二、惨痛教训
按:初学总不免顾此失彼,以下所举也多是现代人写近体诗的忧伤体验。课堂上,学生们总是很自然地为古人或同学一句好诗鼓掌喝彩,相信他们也有勇气在此听到更多批评。
辨音有误。近体诗平仄、押韵遵循《平水韵》,派入平声的入声字最难辨别平仄,如“国”、“结”、“白”、“菊”、“忽”、“急”等,普通话都读平声。而多音字除少数平仄两读如“忘”、“望”、“过”、“看”等;其余多是音不同则义不同。
如王琳同学《久别闻父回作》:“十载燕山雪,家书雁送忙。忽闻鸣有马,声急唤阿娘。”“阿娘”和“阿娇”的“阿”一样,是入声;国盛同学读内典有感,中二联云:“怅问拈花难喝棒,幸因饲虎可析疑。逃禅却见须弥暗,入定方明芥子熙。”“析”是入声;一峰同学的“薄暮笼扁舟,轻烟细雨愁。空酌千岭梦,独钓一江秋。”“酌”也是入声,都当改为平声字;余着同学的“杳杳妙音穿石洞,摇摇淄冠上高堂”,“石”是入声,“淄冠”的“冠”作“帽子”解时当读为平声。
犯拗未救。诗讲究阴阳和谐,近体诗平仄搭配更彰显此理,一旦平仄失衡,譬如犯孤平,便需要救拗。而有些情况如三平尾、失粘等,则因无法救回,须极力避免。
如子隽同学的《送别》:“风翻满山赤,雁断一溪云。歧路行将远,折秋赠与君。”末句平仄当为“平平仄仄平”,而“折”是入声,犯了孤平。又如梓旸同学将“日斑缀绿台”来对“竹径通幽处”,“日”犯孤平,可改为“晴”来救。芝安同学的“山光悦鸟性,萤火通凡心。”“通”改为“透”,可避免三平尾。璟桁同学有二联:“掬月手中溢,插花鬓角斜。花开本无意,萍散岂有家。”“手”处本应用平声字,须将对句第三字改为平声字来救拗,然“鬓”读去声,是仄声字,无法救。至于第二联,下句惯用“有”来对“无”,未留意上句平仄已因拗救发生变化。
错押邻韵。律诗一般要求一韵到底,即便“孤雁出群”格,允许首句入韵时用“邻韵”,此后也不可再用“邻韵”。
如臻郅同学的七律《潮州登楼怀远》:“雾锁西楼瑶魄远,寻辉欲斩数重山。添风鳄渡波为曲,浸月牛桥玉做栏。求进虽非东莆志,思归怎合季鹰餐。娇龙不眷晴池暖,更向汪洋逐浪顽。”通篇押上平十五删韵,而颈联韵字“餐”是上平十四寒。
对仗不工。律诗中间二联须对仗,要求词性、结构、意思都对上。
如金典同学咏李白,颔联是“入蜀修成人似剑,少时已醉弄回萦。”典出颜真卿对李白剑术老师裴旻的评价:“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若要保留其意,改为“随风舞罢电犹萦”,词性才一一对上;再如欣仪同学《对酌》中二联:“花邀太白芳菲岸,鹤问东坡浩荡山。长望风光接霁霁,偶逢鸢草映潺湲。”“湲”和“山”不在同个韵部,且“霁霁”生造,又和“潺湲”词语结构不同,可分别改为“晚霁”、“潺颜”,“潺颜”犹“潺湲”,“颜”与“山”同在“上平十五删”。
生造词汇。写诗固然要陈言务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自铸伟词。词语的构成、沿用有其自身规律,约定俗成的用语更不可轻易改动。
如柳明同学写《南山北海》,前二联是:“南山暗日侵寒雪,北海晴波转绿苹。天地相知空涕泪,死生无奈共星银。”“星银”显是为了凑韵而生造,可改为“星辰”或“参辰”,“辰”和“银”、“苹”都在上平十一真韵;又如心仪同学《观书有感》:“刘季称贤居五位,君家假骥盖三分。史书若与他人载,紫气乌江黄日曛。”前两句原写作“季刘贤德居五位,君子假骥盖三分”,不仅将“刘季”(刘邦)颠倒,且出律、失粘。她后来依律修改,发现全无颠倒必要。
转错繁体。本门课程要求使用繁体字,简体字将一些复杂的字义情况简单化了。
如予立同学《登山》,中二联:“深樹冥冥藏錦綉,縴雲蔚蔚鎖崢嶸。履高不適青階路,門重卻當蘇戶英。”只有表达“纤夫”、“纤道”时,才写作“縴夫”,“縴道”,“纤云”应写作“纖雲”。不过,“蔚蔚”是茂盛貌,“纤云”如何能“蔚蔚”呢?或许这是“絳雲”之讹?
突兀矛盾。诗的语言是俭省的,诗的构成是有机的。好诗应像常人身体,在同个灵魂主导下,每个部位配合默契,没有冗余、没有冲突。
如文悦同学的《登楼怀远》:“日暮柳波平,登楼抚素筝。烟华空古渡,雾霭失荒城。雨落水归壑,风飏云返苹。椿萱闻杜宇,疑是洞庭声。”写自己在洞庭湖上弹筝,不见家山,相思情切。因心意与父母相通,想象他们也能在杜宇声啼时,听到来自洞庭的心声与琴声。但“杜宇”一典多用指暮春、蜀地,因前文少了些铺垫,出现得有些突兀;另外,中鑫同学的《老僧》:“出入无蹊径,山中有老僧。喧嚣仍久坐,月下忽飞升。”前言老僧在世人出入不便的山中,应是身处寂静,与“喧嚣”显得矛盾了。
合掌胶着。写诗既要前呼后应,又不可重叠交犯,避免中间两联用同一字、词、象、意造成合掌,或在同一结构、角度、修辞、典故里胶着。首尾照应时,意思也要有深化。
上引文悦同学颈联:“雨落水归壑,风飏云返苹”属意思重复,皆指万物知归而能返,我独知而不能。又如柳明同学写《梦》,中二联是:“金樽对月三重影,丛菊临风万点英。老树缠绵愁万里,孤钟寂寞冷三更。”“三”和“万”重复了。此外,“金”更适合对“老”,“丛”更适合对“孤”,须“扇面对”(隔句对)方可如此,即中间二联,句一对句三,句二对句四,如韩愈“昔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今岁春光动,崎岖别上京。”此外远哲同学的《登塾顶》:“高台瞰睨学徒众,却忆青衫舞象年。挚友嬉游同落拓,伊人眺瞩独暄妍。研从异道灞桥别,志向他端劳燕愆。寂寞登楼声哽咽,当时旧梦愿从前。”首尾两联呼应,然将两句可说尽的内容拆作四句,不够简洁、欠缺变化。
习作中还存在诸如比拟不伦、用典失当,或精巧有余、气息太弱等问题,限于篇幅,便不一一在此指出了。
三、期末感想
按:博雅学院在每门课程结课前后,都会收集学生的上课感想和建议,而后反馈给任课老师,以下选录部分:
李尔清:
如果不是置身其中,没有努力拗救合律,没有精心揣摩锤炼,没有搜肠刮肚地找典故……我可能永远都会在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位置,对古人指指点点。真正体验过了,对古诗词其实有种莫名的敬畏。以前觉得和李白相比,杜甫真是资质平庸,没有想法。真正讲到他的时候,才发现万世之师的伟大。每次自己写,最大的感慨就是好俗啊,不合格啊。那些过去认为“俗套”的诗词,“掉书袋”的用典,都变得那么可亲可敬了。
就是因为这种亲身参与吧,现在看到一首诗词,在那些原本就会猜测的意象和感情之外,开始注重它的起承转合,它的音韵,甚至语言顺序,尤其喜欢有数字和颜色的对仗,画面鲜活异常。也会开始关注东湖的莲叶,广寒宫门前的桂花,一花一叶有深情。没有古人饱经沧桑的阅历,很难写出像样的感怀,没有气度也是常有的事,但我们都会慢慢走向那个年纪,希望那时候的自己,还有写诗的雅兴。
其实我还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怎样保持细致分析和不过分解读的平衡?比如很多爱情诗,一定要为它加上政治隐喻吗?
第二个,接着上面那个问题,之前说过单写个人的情感会显得气蕴不高,好像为伟大诗人的爱情诗解读出政治隐喻就显得更伟大了,纯粹的感情更容易引发更多人的共鸣,能写得感人至深也很了不起,为什么会被认为不好呢?
第三个,诗词用字用意象我们都会竭力追求“美”,壮阔的也好,婉约的也好,我们现代人写诗其实还在沿用古人的意象,自然之物很好理解因为从古至今都有,但是交通工具早已经从舟、马变成了轮船、火车、飞机,可是如果把这些写出来,诗就显得不伦不类,这是为什么?现代的东西已经不美了吗?
最后,我觉得对于诗词和作者来说,能遇到认真解读它的人,实在太幸运了。
潘梓旸: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的感受其实很简单,就是改变了对诗歌的态度,升华了自己的内心,使自己更趋向于温柔敦厚这个看似飘渺但内蕴大千万物之乾坤的精神境界。
小时候,会背诗、诵诗常常被看作是一种“聪明”,而能讨得别人对你的赞赏。而受教育以来,由于被设成了题目,而不免将诗歌格式化,反而对诗歌产生了抵触情绪。但这门课让我充分认识到,诗歌有其自身的魅力,诗词格律体现的是诗人们循规而蹈的自酌情怀和炼字谋篇的独运匠心。尤其是粤语吟诵,每次都让我陶醉其中。诗歌在我心中逐渐立体化了,摆脱了之前的平面定式,而我的精神内核也随之升华。
初离家这么远,这么久,不免在某些瞬间激起心中对家无限的思念和感伤。大学里,许多美好不再像是高中时期的战地黄花,而更多的是小桥流水,山林野寺式的慢景和静景。渐渐学会生活了。这些心中产生的莫名的,突然的感动和感触,突然间与背过的诗歌联系起来,脱口而出,跨越千年,在这一瞬间,共鸣变成永恒的美好和记忆。
诗歌真正变成了我心中的一壶酒,独酌之,分享之,尽倾之,随缘而起,随缘而终。时间消逝,香味益淳。劣酒醉人,好酒醉心。
张芝安:
我最近才意识到诗词格律课竟然快结束了,我本以为,这节课会一直伴我走完大二。
我一直声称自己最爱三件事:大自然,艺术和爱情。渐渐我开始发现,这三者不仅是诗人的生活,而且是诗歌的魂魄。
三岁的时候,随我母亲回四川,母亲为了让我这个“乡下小孩”看去别那么土,就教我背了几首唐诗。启蒙阶段用的唐诗,现在想来很感激。只是,我对诗歌,特别是中国的诗词,真正觉得“有味”却是在我学国画之后。我一直说我情感很“粗犷”,就是基于我自己的国画审美,我喜欢荆浩胜过董巨,喜欢傅抱石胜过关山月,喜欢李公麟胜过韩幹。我最喜欢的国画题材就是苍鹰,骏马,浩瀚千里或者壁立千仞。所以,我喜欢杜甫,他的胸中充斥着浩荡之气,吐之为诗,和我追求的画境十分吻合。我在写诗时,刻意模仿他,但是,我渐渐觉得,“豪放”之语易写,“沉郁”之感难为。正像我的画,同样用斧劈皴画石,前人刚中蕴涩,我却只有张牙舞爪之感。
中国古代的文人,诗词,书画,山水园林,这些相互牵连的艺术形式构成了他们的历史形象。我喜欢画画,而且渐渐感觉:书法不古者难言国画,诗词不通者更难言国画。去了解中国的审美,诗词是个绕不开的地带。
而且,我相信,年轻的心一定会被诗词打动,因为诗词中是有人间的百般滋味在的。少年时代已过,因为离家千里,对于亲情,爱情,故人情,家乡情开始有了更新的体悟。我的审美趣味既然建立在中国的书画上,那么我对人生的情感审美自然要去找寻与之最相似的形式,而诗词,无疑是绝佳选择。尽管现在我对诗的喜爱要胜过词,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流逝,我会找到不同的心灵契合点。
可叹往昔自己读诗少,读诗浅,未下苦功夫,进大学以来,觉得自己心境渐平和,正是读诗好岁月,确实应多读些诗了。当然,老杜是我第一选择。诗词必将伴随我终生,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要会写诗,但每个人都要诗意地过活。
金典:
学习本门课已经三月有余了。说说我最感动的时刻吧,那是看《将进酒》的吟诵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整个人被吸进去了。被榨干了。所以非常drama地哭了。可与之相提并论的是讲晏几道的那堂课。最近一段时间学习词,最喜欢晏几道。给我一种员外家小儿子的即视感,浑然天成。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老师也对晏几道有特别的感觉,讲他的那一段令我特别动容,有比其他诗人高了好几个层次的感触。
非常感谢能够学习格律,能够被ddl逼着自己写诗写词(尽管格律错得不行用词又太大白话)。虽然创作过程通常都很痛苦,但写完之后真的能给人会心一笑的成就与满足感。现在看着自己的慢词就像看孩子一样。且从前读诗总是聚焦于其感召力,现在也能对其用词、用典之精妙欣赏一二,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像古人一样,有能力把字典里毫无生气的词重新擦拭出光芒。但我仍然认为,真情是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至少于我如此)。
蒋凯扬:
从唐走过五代到宋,呼吸着诗雨词风,我似乎经历了另一个世界。诗人与词人富有哲思的墨水点化飞絮与江水,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青山外的天地。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本身就是诗意的,于是诗也就从纸上走进了生活。每当诗词格律课下课,我骑着单车,与行道树一同望向草坪,一个个平凡的人从我身边走过,无论忧愁还是欢欣,无声而感人,我似乎感受到了大地的厚度。
蔡心仪:
事实上,我常常被课堂内容而感动,有时是为典故而感慨,有时是为吟诵而沉醉。我发现当我真正完整地读过一首诗时,自己会完完全全被它的美所震撼,有的美得壮阔雄奇,有的美得精致可爱,因此我常常为诗词之精巧而深感前人之智慧。
直观说来,上完诗词格律的我百分之八十是神清气爽的,剩下百分之二十是头昏脑胀的,因为感觉到自己读的书实在太少。至于建议,我觉得古体诗部分讲解的比较少,其实我还挺喜欢古体诗的。
编辑:泽若
长按上方二维码,扫描关注我们
荐稿投稿请发至3514173425@qq.B体育com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